首页 >> 动态

散文丨大云山的云

2023-07-06 14:19:12来源:湖南日报

易石秋

很多年前,我的一位中学同学大学毕业之后游览大云山,看到那滚滚滔滔的云海,四处弥漫的云气,云山雾罩,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美不胜收,不觉思如潮涌,豪情顿生,慨然决定回去之后一定要写一篇关于大云山上的云的文章,标题就叫《大云山,云的山》。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再无下文。

曾晓剑 摄


(资料图片)

作为大云山的近邻,我的感受自然更为真切与深刻,本想写这个题目,又担心有掠美之嫌,于是苦等了很多年。直到不久前读到恩师李真微先生的文章《大云山读云》,才再次心有所动,决定斗胆一试。

大云山的云,凝天地之精气。尽管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大云山并不是很高,海拔高度才911米,与遥遥相对的姊妹山——相思山相比,都还有好几十米的落差,更别说同处湘北岳阳境内的巨头幕阜山与连云山了。

但大云山地理位置十分独特,脚踏两省三县,周边相对低洼空阔,大有“跃上葱茏四百旋”“登临一览楚天舒”之势。下有良田万顷,河港无数,各类水系十分丰富,颇有“茫茫九派流中国”的派头。特别是东南近处有库容超过6亿立米的铁山灌区,西南远处可遥看800里浩浩洞庭。西北可远听万里长江的滚滚涛声,大可以算得上是“宛在水中央”了。

“水澹澹兮生烟”,源源不断的水,为云雾的滋生提供了十分深厚的物质基础,一旦空气对流条件成熟,云蒸雾绕,奔涌不断,绵绵无际,变幻多端。四处一望,万里重云,重重雾霭,自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更重要的是,大云山自1958年起就开始建设国有林场。古人说,十年树木,经过数十年的造林护林,这里早已树木参天,遮天蔽日,成为名副其实的森林海洋。树木种类也相当繁富,据不完全统计,有高达1200余种,说它是一个巨大的植物基因库也毫不为过,现在已是国家森林公园。森林不仅涵养水源,吐纳空气,甚至可以小范围改变气候,特别是阴晴变幻之时,风雨晨昏之际,山吐云霓,峰绕雨雾,自然数见不鲜,成为独特山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由于森林超凡的空气吞吐与净化功能,为各类动植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成千上万种植被覆盖其间,数十上百种动物栖息生长于此,成为大云山最为灵动的因子,也为这里的一切山珍野蔬打上了天然的绿色标签。

而那氤氲的云雾之气,则早已伴岁月的风霜,融入它们的汁液,成为它们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有机”“云雾”成为他们最富自然气息与时代要求的标识,广受八方青睐。徜徉其间,你会情不自禁的喟然浩叹,有了云雾的参与,原来人与自然可以如此高度和谐。

大云山的云,展岁月之风云。大云山经过多少历史年代的变迁才成为今天的样式,我不知道,地质学家们也未必需要考究;大云山有过多少大事小事,我没有统计,地方志专家也不一定需要统计。但有一件事无论经过多少白云苍狗式的变换,是注定要伴大云山永存,也必将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长沙会战大云山防御战“三战三捷”。

1939年至1941年间,日本侵略军为打通所谓的“大陆交通线”,3次进犯长沙,第三次会战时日军的一支部队正好取道大云山。1941年9月,日军第六师团决定向湘北大云山的游击根据地发动扫荡,以掩护其第三、第四、第四十师团在新墙河右岸集结。日军分两路向湘北腹地进犯,一路由一三联队从南山、詹桥直取时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杨森设在岳阳县毛田南冲八斗坵的临时指挥所,一路由四五联队从西塘,经尖山、刘家冲向白羊田、八百市急进。同时派10架飞机对杨林街等地狂轰滥炸,直逼战略要地大云山,并形成合围态势。

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薛岳、副司令杨森率部采用尾击、侧击、截击交替运用的办法,进行殊死抵抗。岳阳地方武装在临湘县县长兼第九战区第七挺进纵队第十一支队支队长王翦波等的率领下,充分利用大云山云遮雾绕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优势,倾力配合,舍生忘死,与日本侵略军展开旷日持久的战斗。这次战斗持续之久,歼敌之多,战斗之烈,成为我国抗战史上最辉煌的战例之一,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军民同心抗战篇章。

1942年8月杨森副总司令在王剪波县长的陪同下视察大云山防务,面对茫茫云山,回首血肉长城,深为感慨,为纪念死难将士,亲书“三战三捷”四个大字,勒石记功。每字长2.15米,宽1.8米,并附有65字的说明碑文。笔力沉雄,字体遒劲,历经数十年的风雨沧桑,银钩铁划仍入石三分,让人看之热血沸腾,真乃“云山英雄气,百载尚凛然”。

左侧10米处,还有一潭云雾山泉,杨森所部133师师长夏炯题书“三捷源泉”以作纪念。这就是大云山闻名遐迩的历史留存“三捷碑”,现在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抗战的烟云早已散尽,但伟大的抗战精神已经深入这方土地的血脉,成为大云山上永远飘荡的血染的云彩。

大云山的云,彰文化之伟力。大云山是自然的,历史的,更是文化的,从最为悠久也最为大众化的层面来说,这里原是一座道教名山,是道家的第七十二福地洞天。东部主峰的祖师殿(俗称正殿)始建于唐代,海拔高度909米,堪称“雄峙楚天”,内供有真武大帝、石光祖师的神像,引各方膜拜。西南主峰上的真君殿,则始建于明初,海拔800多米,俯瞰四方,广纳八方香客。

与众不同的是,这里道教与佛教高度融合,相得益彰。蜿蜒72峰之间共建有28庙、15宫、12祠、36寺,甚至即使在同一座山头上,道观与庙宇也还能交相辉映,道教的仙乐清音与佛教的暮鼓晨钟,在这里总是遥相呼应相互为表里。土生土长的道教文化与来自西土的佛教文化在此和平共处,“道法自然”与“佛由心生”在此各行其是。这不仅成为了大云山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文化。

大云山还有着众多传说中的人文古迹,神仙大佛,圣君名臣,驾临此处者还真是不少。无论是传说中的玉皇大帝、观音菩萨,还是现实中的汉高祖、清乾隆,无论仙风道骨如张良,还是文采风流如纪晓岚,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路径,各有各的精彩。这些故事大都有板有眼,似幻似真,亦幻亦真,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除暴安良,播恩施惠,爱民尊贤,展示出一种慈悲情怀与普世价值,这是大云山的情怀。

在自然的云雾里滚荡着历史的尘烟,氤氲着文化的因子,让你时刻徜徉在穿越时刻的自然里,这也许就是大云山最让人梦牵魂绕的魅力所在吧!

关键词:

相关新闻